【八年抗戰莫忘外交貢獻 對外關係協會舉辦座談會追念先賢】
對外關係協會於8月26日舉辦「碧血丹心:八年抗戰與外交先賢的犧牲與貢獻」座談會,邀請前國安會秘書長胡為真、政大歷史系退休教授周惠民、前台大校長管中閔以及資深媒體人唐湘龍帶領會眾一起回顧抗戰歷史。
胡為真前秘書長就我國對日抗戰各階段的重點發展,向與會觀眾提出報告。他另指出我外交部駐菲律賓馬尼拉總領事楊光泩,為掩護華僑及領館財產轉移,最終與7名館員一同殉職的英勇事蹟,這段歷史卻被一些人士避談或加以扭曲,令人感到不齒。此外,他也談到緬甸前一版國旗與我國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相似,並指出1948年1月4日緬甸獨立慶典時,中華民國外交部次長葉公超率團參加,據參團的外交官丁懋時轉述,緬甸首任總理吳努表示,特別感謝中華民國對緬甸獨立的貢獻,所以參考中華民國國旗來設計緬甸國旗。
近來投入諸多抗戰紀念活動的管中閔前校長回顧了抗戰初期蘇聯援華的歷史。他說,一般人認為美國在抗戰中幫助中國最多,但實際上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4年間,中國幾乎孤軍奮戰,蘇聯是唯一重要的援助來源。他提到中華民國時任駐蘇聯大使蔣廷黻,在促成中蘇合作方面的重要貢獻。1936年8月26日,蔣廷黻被任命為駐蘇聯大使,他於1938年1月1日奉召回國。當年前蘇聯甚至派遣飛行員赴華作戰,有不少前蘇聯飛行員為抗戰付出性命。
周惠民教授介紹抗戰時期我國外交人員諸如譚伯羽、梁龍、齊焌等人為抗戰所作之努力,例如他們如何爭取購買歐洲軍火以強化戰備。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協助幾千猶太人遠離納粹迫害,爾後被以色列授以國際義人,來表彰何總領事的行為。另外,他提到當年德國承認偽滿洲國,呂宜文被任命為偽滿洲國駐德國兼匈牙利公使,和書記官王替夫等人赴德國就任。1939年9月,呂收到德國外交部希望其不要繼續向猶太人簽發簽證的暗示,但他繼續默許王替夫發放簽證,直到1940年5月才停止。他們先後共向猶太人發放了1.2萬張簽證,挽救了這些人的生命。
唐湘龍先生則強調,過去幾十年來,見到的影像或照片多為日本人拍攝或留下的證據,或者是當年在中國大陸生活的歐洲人或美國人拍攝的珍貴畫面。如今中國大陸方面以自製影像向全世界闡述過去的歷史,例如與南京大屠殺及中國漁民拯救被美軍擊沉的里斯本丸號上英軍戰俘等有關的電影,但當今中華民國政府竟自歷史話語權的爭奪中退縮,並使用「終戰」這具有親日立場的詞彙,希望能重塑歷史敘事。他提議兩岸可以共修抗戰史,因為抗戰史在兩岸各政黨都有其解釋,實則顯示政治正確,如何呈現需要協商討論,例如戰後在台灣有二十幾個戰犯,但因當時中國成為戰勝國,台灣人民成為中國人,因此轉而成為戰勝國的一員,是否須提起、要如何詮釋,這都跟「政治正確」有關。
座談會於劍潭青年活動中心遇花源咖啡館舉行,一共約70人出席。協會會長林永樂致開幕詞,秘書長黃奎博主持,副會長李澄然、常務理事令狐榮達、常務監事夏立言與協會多位理監事及會員都參與活動。
本次活動前,林永樂會長帶領協會理監事和部分與會者參觀了由松濤社於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舉辦的「最後關頭」抗戰與台灣光復特展,由松濤社宋續康執行長親自導覽。展覽中可以見到先總統蔣中正的親筆信,以及如顧維鈞、王寵惠、薛岳、何應欽在內的許多抗戰與南京受降的史料與照片,參觀者對於先人的貢獻均感受良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