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與社團法人對外關係協會於11月6日(四)下午,在政治大學共同舉辦「兩岸關係的談判協商:從回顧中找解方」座談會。本次活動邀請多位曾參與兩岸重要談判的退休政府高層與談,旨在回顧兩岸協商的歷史經驗、剖析談判中複雜的政治關係與實務技巧,為學術界與社會各界提供深入的理解,共同思考未來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之道。
本次座談會聚集了具備豐富兩岸事務經驗的重量級講者,包括前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進益、前海基會副秘書長李慶平、前陸委會主委夏立言,以及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等人。前陸委會副主委張良任也加碼分享任職期間的經驗。座談會由前外交部長、現任社團法人對外關係協會會長林永樂致詞開場,並由政大國際事務學院院長盧業中主持。
邱進益先生:深度揭露「辜汪會談」籌備細節
作為1993年「辜汪會談」中華民國方主要籌備者之一,邱進益先生在會中回顧了當年兩岸從老兵返鄉探親到架構三會體系的歷史過程。他特別披露了辜汪會談預備性磋商中的內幕:原已草簽的協議,因時任國家安全局局長宋心濂先生對「兩會領導人每年會談一次」的建議提出異議,導致臺北方面緊急要求修改,最終在對方的理解及同意下臨時修改協議內容。此細節深刻地展現了重大談判背後,第一線談判人員遇到的壓力及談判雙方應具備同理心的重要性,也顯示出談判中不同身分如何影響參與者切入同一事件的視角。此外,邱進益先生還點出此次會談所帶來的30年和平,並奠定後來兩岸的會談基礎及2015年在新加坡的「馬習會」。
李慶平先生:回顧海基會事務性協商的挑戰
前海基會副秘書長李慶平先生則專注於事務性協商層面的挑戰與智慧。他分享了海基會早期在處理兩岸間各類民生、經濟、法律問題時的實戰經驗。李慶平先生指出,事務性協商往往是兩岸關係中最容易取得實質進展的部分,它需要高度的專業性與耐心,並在不涉及政治敏感的前提下,為兩岸人民創造最大福祉。他特別指出「九二共識」的時空背景及意涵,表示它是事務性協商的基礎,但發展至今已被雙方擴大解釋或曲解成政治意義,而這是值得反思的問題。
夏立言先生:分享處理突發事件與危機的經驗
前陸委會主委夏立言先生則著重於分享在任職期間,處理兩岸關係中重要時刻「馬習會」的實務經驗。他指出,兩岸溝通管道的暢通與否,對於維持臺海穩定至關重要,而這也是前總統馬英九決定與習近平見面的原因──搭一座橋讓未來的領導人有對話的契機。夏立言先生透過自身參與兩岸事務的經歷,強調即便在政治環境複雜的情況下,仍應堅持尋求對話和累積善意的重要性,以降低意外發生和誤判的風險。
蘇起先生:務實剖析談判三要素與大環境變化
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先生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提出了對兩岸談判的務實分析。蘇起先生提到談判的過程是頂著鋼盔在走的,而談判就像交往,「進行時秘密,成功時公開」。他強調任何有效的談判都必須具備三個關鍵要素:「願不願意談」、「有沒有誠意談」以及「由誰來負責談」。蘇起先生還進一步探討了決定兩岸關係發展的「大環境」因素,指出雙方實力的消長與相互需求,是推動兩岸協商進程的決定性力量。他也談到當前的兩岸局勢中,談判的需求是否成熟,而臺灣也應該要更主動找尋與對岸共存共榮的方式,因為這會比美國跟中國談還要好。
張良任先生:1997年臺港航運談判的借鏡
前陸委會副主委張良任亦分享了1997年臺港航運談判的經驗,作為一個重要的歷史案例進行了簡要回顧。這次談判成功地在香港主權移交的特殊時機下,確保了台港航運的穩定與法律地位的延續。
結語:從回顧中尋找未來解方
本次座談會,政大外交系及對外關係協會成功為師生及公眾提供了一個深入的學術交流平臺。透過邀請這些親身經歷歷史事件的高層人士分享經驗,不僅為兩岸關係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史料,更有助於年輕學子和研究者從歷史的回顧中,學習談判與協商的智慧,共同尋找應對當前及未來兩岸關係挑戰的解方。















全球先進SSL 256bit傳輸加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