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跨域合作伙伴平台的發展:七國集團與金磚Plus」線上研討會
新聞稿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學院與對外關係協會(以下簡稱本會)於本(111)年7月27日上午9時30分至11時40分共同舉辦「國際跨域合作伙伴平台的發展:七國集團與金磚Plus」線上研討會,逾60人參加。
 
會議由前外交部長林永樂大使(本會創始會員)主持,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包正豪院長與本會令狐榮達副會長致詞,本會前副會長鄭文華大使擔任與談人。另邀請方天賜(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兼印度中心副主任、臺灣印度研究協會理事長)、黃富娟(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教授)、賀凱(澳洲格里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治理與公共政策中心主任、政府與國際關係系教授)、卓忠宏(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蔡東杰(國立中興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前瞻研究中心主任、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等五位學者為發表人,以超越台灣的觀點探討七國集團(G7)與金磚國家集團(BRICS)的最新發展。
 
首先,方天賜教授從印度觀點談BRICS最新發展。方教授表示,BRICS集團具反西方色彩,因印度與中、俄都是追求「多極化」的全球性大國。然而,在當前的俄烏衝突下,印度更加信守「不結盟政策」的主張。談及BRICS的未來發展,印中關係在此扮演關鍵角色。雙方關係自2020年的加萬河谷衝突後持續緊張,印度正擔憂中國試圖擴大及主導BRICS。此次峰會的《北京宣言》更「強調需在充分協商和共識基礎上通過金磚國家事務協調人渠道明確擴員進程的指導原則、標準和程序。」,因此印度的「異見」將左右BRICS的擴充進程。
 
第二,黃富娟教授從拉美觀點談BRICS最新發展。黃教授指出,巴西在BRICS的參與受到國內左右派政府外交政策落差和美中爭相拉攏影響。而拉美有望添增第二個BRICS成員—阿根廷。其外交政策以「多邊主義」為原則,且國家富有的糧食和能源皆可對集團成員有所貢獻。然而,黃教授評估,BRICS國家之間因結構異質性,如意識形態、地緣政治和軍事同盟等,導致發展成緊密聯盟仍存在許多挑戰。
 
第三,賀凱主任從中國大陸觀點發表BRICS最新發展。賀主任表示,中國在BRICS採取一種「排他性制度制衡」戰略,欲藉此增強其在國際制度的聲音和實力。BRICS制衡效果即取決於內部的凝聚力,但該集團缺乏凝聚團體的兩大要素—共同威脅與共同利益。儘管如此,BRICS亦具備兩個機遇—西方對金磚集團的態度與共同努力。賀主任總結,BRICS之發展雖然會引起國際關係上競爭加劇,但制度制衡還是較軍事聯盟間之對抗「和平的」,有望促進國際秩序的漸進式轉型。
 
會議進入第二部分,由第四位發表人卓忠宏所長向與會人從歐洲觀點談G7最新發展。卓所長就本年G7高峰會的主軸,剖析歐洲各項問題。他解釋,當前歐洲最大困境則是:將傳統安全思維轉向非傳統安全思維。俄國在俄烏戰爭下以能源、糧食為武器,歐盟又對能源制裁意見分歧,即便端出節約能源等政策,仍然難彌補來自俄國的能源缺口。又烏克蘭作為世界主要糧食生產國,有大量糧食無法出口,估計會有3.3億人陷入飢荒,進而導致南地中海難民再起。歐洲無限收容烏克蘭難民,將使經濟負擔沈重。追根究底,此等問題皆源來自於BRICS成員中俄,倘若歐洲跟BRICS合作,將有助於解決現在的問題。
 
會議最後發表就請蔡東杰主任從美國的觀點談G7最新發展。蔡主任闡述,美國從冷戰開始即為霸權,並透過制度作為平台實踐,包括聯合國、北約,及布萊頓森林體系。從1973年開始,美國經濟慢慢地無法以經濟支撐軍事霸權,故產生G7就是為了持續美國經濟霸權的工具。2008年後,中國大陸成為美國鎖定的對手,G7的性質方轉變為「同盟化」的工具。美國也在2014年,以克里米亞戰爭為由將難以同質化的俄國這個障礙自集團排除。由此可見,美國依自國國家利益的轉變而設定G7的角色。
                  
最後,與談人鄭文華大使從經濟實力與結構特性來比較兩大集團。鄭大使說明,G7都是已開發資本主義的先進國家,多數都與美國高度結盟,藉由經貿金融和科技的優勢,主宰國際經濟貿易體制。G7整合程度相當高、凝聚力強,對重要的政治性安全議題多半有一致的態度,但是對外相對封閉。相較之下,BRICS經濟實力參差不齊,在各面向都與G7相反,它的優勢在於對外持開放性的態度,如果擴大成員,並內部加強凝聚力,對重大國際議題有高度的共識和表態才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